原标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降预期悄然升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人民银行将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
优财网5月13日报,人民银行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成为各方共识。
当前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制约因素有所增多,但仍有进一步发力空间。在积极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法”的同时,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在价格调控方面,将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5月份LPR或迎来下行。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主动有为。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同时会更加注重稳市场主体和保就业,并从供给端入手稳物价。
俄乌局势主要通过六大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一、通胀渠道:资源品和农产品供给受阻抬高通胀。今年全球通胀将超预期。高通胀或将带来全球经济周期节奏的加快,全球滞胀、随后衰退。俄罗斯和乌克兰是重要的资源出口国和农业出口国,主要的贸易商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铝矿石、钢铁、铝、银铂、铜、镍、小麦、大麦、玉米等。截至3月11日,各项大宗商品相较2月低点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镍111%、煤炭110%、天然气96%、小麦47%、原油26%、玉米24%、铁矿石21%、铝16%、螺纹钢6%、铜4%。未来制裁若随着俄乌冲突持续而持续,可以预见欧洲、英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对俄罗斯资源品进口依赖度较高国家的通胀将进一步加剧,波及全球经济体;同时通胀也会进一步沿产业链扩散。
二、贸易渠道:俄乌冲突以及逆全球化冲击全球贸易。短期来看,对全球贸易影响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制裁直接波及制裁经济体和被制裁经济体之间商品贸易结算;二是地缘问题导致中立经济体持贸易观望态度;三是航运暂停阻断俄罗斯贸易;四是逆全球化格局带来长期贸易收缩。2020年俄罗斯贸易总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6%;乌克兰贸易总量占全球贸易总量0.3%;对结构的影响大于总量。如果冲突持续,或带来全球贸易、航运受阻。
三、金融渠道:俄罗斯外币债偿还渠道受阻,叠加全球应对通胀的货币紧缩周期到来,流动性风险上升,全球金融市场将变得更加动荡。美国通过联合多国发起对俄罗斯的联合金融制裁,以引发其金融秩序混乱、资本外逃、本币大跌、银行挤兑等系列危机。美联储最新的褐皮书表示,冲突对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将持续关注。3月16日美联储将进行议息会议,当前CME市场观察工具显示,美联储3月加息25bp的概率仍维持在90%以上。然而,面对通胀飙升和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滞胀风险,美联储乃至多数经济体央行面临两难选择。
四、财政渠道:地缘动荡和军备竞赛增加欧洲财政负担。俄乌冲突将欧洲重新暴露在俄罗斯的威胁下,逼迫欧洲重回北约防御框架,被迫提高军费开支。德国已经公布1000亿欧元用于军队现代化改造,同时,将每年的军费开支定为GDP的2%。相比过去十年间1.21%的平均值,提高了约65%,德国的财政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乌克兰难民的涌入,将冲击西欧的福利体系、增加其财政开支。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截至3月3日,已经有约100万乌克兰难民离境。未来预计共有约700万难民离开乌克兰。目前,欧盟已经拨款10亿欧元用于乌克兰难民的安置。在2015-2016年间,德国共拨款超210亿欧元用于解决难民问题。
五、大类资产渠道:冲突爆发以来,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短期情绪交易表现为:大宗商品>债市>权益。地缘冲突加速全球经济滞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强势周期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大宗商品价格长中期中枢上移,权益市场将在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等中动荡博弈。2022年投资应重点关注三大硬通货和长期价值逻辑。
六、科技渠道:欧美对俄罗斯的科技制裁涉及军事、航天航空、航海以及炼油等行业。由于俄罗斯对顶尖芯片依赖不大,以及行业周期长,我们认为短期对俄罗斯工业系统打击不大,但长期面临“硬脱钩”风险。不少欧美企业加入对俄罗斯制裁行列,此次制裁引发科学无国界的信仰被打破。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俄乌冲突以及经济制裁长期持续,将面临拖垮俄罗斯、欧盟甚至美国经济的风险。
人民银行除了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还将积极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其中,“三个继续”强调了政策实施的着力点。
货币政策发力提速是共识,但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货币政策实施难度上升也是事实。人民银行表示,将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复杂环境,兼顾内外平衡,做好“三个继续”,需更多用改革的办法,使用结构化、市场化等调控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人民银行称,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面对内外均衡难题,同时为防范物价上行风险,货币政策将更加倾向于通过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和薄弱领域的支持,通过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货币市场利率运行中枢近期进一步下移。银行间市场上,代表性的存款类机构7天债券回购利率DR007的月度平均值3月为2.09%,4月降至1.82%,5月以来进一步降至1.63%,明显低于2.1%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股份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逼近2.3%,明显低于2.85%的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
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在新的机制下,近期存款市场利率趋于下行,而存款占银行负债的大头,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向实体经济让利。由此看,即便5月份MLF利率不会变化,LPR也仍有下降可能。
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在解运亮看来,1年和5年期以上的LPR均有下行空间。在4月全面降准、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银行负债成本下降的背景下,银行面临的流动性、资本、利率三大约束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加之监管部门引导鼓励银行让利,银行存在推动LPR报价下行的动力。
优财金融网(UCAI123.COM)为您延伸阅读: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 现行的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LPR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充分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情况,使用LPR进行贷款定价可以促进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提高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西安银行、台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渣打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为最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行。
原标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降预期悄然升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人民银行将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
感谢您对 优财网 的支持
声明:优财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若有疑议请发送邮件到lnddygya3@tom.com,我们将在2个工作日内审核处理。